C位观察|对话梁建章:马斯克的脑机接口不是一个好的创业方向
分类: 最新资讯
情书词典
编辑 : 情书大全
发布 : 07-22
阅读 :161
*财经智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出品|财经智库编辑|黎嘉琦 主编|杨泽宇财经智库《C位观察》节目一一看C位大佬解读C位大事。独家对话智库头部经济学家、企业家、各个领域KOL,解读时下热议的财经和社会问题。NO.029 对话携程集团联合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人口经济学家梁建章永生,是人类长久以来的美好愿望。随着现代文明和医疗科技的进步,人类的平均寿命已经有了大幅提高。如果人类真的可以实现永生,这对社会发展和文明而言是福是祸?7月,携程集团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同名小说作品改编的舞台剧《永生之后》可能会给出答案。《永生之后》是梁建章创作的一部科幻小说。他除了以携程创始人的身份被大众熟知外,还是一位人口学家。他长年关注人口问题,呼吁鼓励生育。这部小说虽然是一部科幻作品,但其中融入了很多他对人口生育、社会创新和人生意义的审视和见解。小说以人类发明了“永生药”为背景,设计了一个因永生而停止繁衍的“永生区”——人类服药之后可以获得接近于永生的寿命,但为了防止人口无限扩张可能招致的资源枯竭,加入这里的人们必须要终生放弃生育的权利。与之对立存在的是一个不愿放弃生育权利而无法实现永生的“生死区”,这里的人们还和原来一样,只拥有普通人的寿命。小说中的人们只能在生育和永生中二选一,这看似简单的选择,背后实际上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直要直面的一个命题——我们如何看待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对此,财经智库主编杨泽宇与携程集团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展开了对话。在梁建章看来,创新的动力主要不是来自于生存压力,创新是人类的本能。而创新与传承之间也并不矛盾,有益于人类的创新成果会代代传承,而在传承之中,人类文明也得以延续。从创新与传承角度思考人生意义,这也是他对于前人在这一哲学问题上新的思考补充。而对于未来一些热门的前沿产业和科技创新,他认为诸如攻克癌症等生物科技攻关较为容易取得突破,人工智能技术也相对容易取得进展;比较难的技术是解构大脑的运行机理和探索外太空。另外,就难度和价值而言,脑机接口从技术角度上不太可能实现,从价值角度也没有必要实现。因为语言沟通看似低效,但对人类的学习和创新过程有着独特作用。他认为,正是因为语言传递的过程有一定的模糊性,才产生了理解的过程,让每一个人能在理解新的想法时,带入自己的解释,和原来的自我认知产生碰撞,产生新的解读。这也正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因此,在梁建章看来,脑机接口并不是一个好的创业项目。以下为访谈精编:杨泽宇:作为一位人口学家和企业家,为什么要创作一部科幻小说?梁建章:主要是出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因为未来社会的一个趋势就是人的寿命会越来越长,各种技术也会快速发展,使得人类的温饱问题不再是主要问题,人们就会追求更高更深层次的生命意义,思考个人、社会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寿命的延长,人们生的孩子会越来越少。这部小说就是把这个假设做到极致——有“永生药”以后,虽然人的寿命会延长,但是代价就是不能生孩子,因为地球资源是有限的,人口不可能无限增加。一个没有新鲜血液注入的社会,可以让小说充分发挥想象力。一是接近无限的寿命会引起人们的“拖延症”。我们现在做事情普遍还是有紧迫感,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得完成学业,或者是组织家庭,或者是发展事业。如果人获得永生,可能整个社会的节奏会慢下来;二是社会结构会固化,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年轻人很难有上升的机会。因为社会没有新陈代谢,所以,你的上司可能永远是你的上司,CEO、高管可能永远占据着这样的职位。这样的社会,如果是单独存在,可能问题也不大,但是如果是在国际竞争中,就会出现问题。书中还有一个“生死区”,就是没有被“永生药”影响,正常生死更替的社会。“生死区”会有很多年轻人加入。年轻人会创造出新的东西,尽管老年人不一定喜欢,但如果年轻人的数量足够大,就会产生新的潮流,推动社会的科技文化不断发展。这本小说也并不是在定义书中哪一个社会更好,而是探讨人生到底要追求什么,是追求更多的创新与活力,还是追求无风险的生存,这是一个哲学的讨论。杨泽宇:有没有其他可能?书中认为接近永生会使人丧失斗志,进入趋于“躺平”的状态,科技发展也是停滞的。我的观点可能恰恰相反。论据有两个:一是在长生社会,资源会更稀缺。长生社会的人们为了生存,对科技探索的欲望应该增强而非减弱。因为,第一,在地球给定资源不变的情况下,他们必须得提高能源利用率才能活下去,这就需要技术革新或者开发新的能源;第二,为了获取更多资源,他们必须打破地球资源总量不变的约束条件,会做外星探索和星际开发,找到新的资源蛋糕。第三,生物科技也不会停滞,因为永生者极度惧怕死亡和意外。那么在已经有了很长寿命的情形下,疾病就是对构成意外死亡最大的风险,为了降低患病带来的死亡风险,他们会想尽办法提高医疗水平和加大对癌症等绝症的技术攻克。第二个论据是,永生改变的只是每个人生命的长度,意味着他们拥有更多的时间,但不代表现有经济社会的差异会消失。长生并不能消除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长生也不会增加社会总产值和社会总财富,也不会拉平国家和社会的贫富差距。人们依然要发展生产力,提供更多产品与服务,赚钱工作养家。综上所述,长生社会不一定是不利于科技和社会创新的,人们也未必是倦怠和“躺平”的?梁建章:你的这个论点的前提是“永生区”更加“卷”——因为“永生区”更加“卷”,所以大家会努力开发科技使得人们不“卷”。这个前提跟结论是有点重复的。在小说中,“永生区”的人们是以不能生育作为代价而获得永生,如果既能实现永生又能生孩子,那么地球资源肯定不足,这才会倒逼人类去开发外太空。在你列举的这些科技中,其实突破癌症是可以预见的,也是比较容易的。稍微难一些的,是人工智能等技术逐步替代人的劳动,使生产率继续提高,这可能在一百年之内能实现。比较难的是人类完全理解大脑的发育,从而使得人类能够“虚拟存在”——所谓脑机接口上传意识,这可能要几百年才能做到。太空探索是最难的。在时间尺度方面,人类可能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发射两名宇航员到火星上去插面旗子;等到人类在火星上有两百人左右的规模建一个太空站,可能又要一百年;等到火星上能有两万人,可能要再花一百年;等到几百万人能够在火星的一个巨大的地下城生活,这可能真的要上千年的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是有几百万人到太空殖民,对全人类几十亿的人口来说,也是微不足道的。另外,火星上到底能够容纳多少人,这很难说。如果火星无法被开发,那人类就得到太阳系之外去探索,这可能又得几千年时间。所以,在可预见的几百年时间尺度内,“长生药”很有可能实现,但是太空殖民是几乎不可能的。这必然导致,人口不可能在几百年中无限增长。如果按照书中“永生区”禁止生育的规则,地球资源总体上不会短缺。机器人技术在这个时间尺度内也是比较容易突破的,所以人类生存没有太大的压力。反而是人类如果要开发火星,会面临巨大的财务成本,需要下很大的决心去做这件事。总之,未来创新的动力主要不是生存压力,创新是人类的本能。太空探索能从根本上解决生存问题,但是代价非常大。“生死区”和“永生区”都有动力开发外太空,只不过是看谁更有创新的能力。但是太空探索也基于整个工业技术水平,如果人类社会在其他方面的创新动力减弱,整个外太空探索的技术研发也会慢下来。杨泽宇:小说也提到了对大脑的研究,你怎么看马斯克正在研发的脑机接口?梁建章:脑机接口是非常难的,比机器人技术要难很多。因为人脑是后天发展出来的,它是一个“黑盒”。人类现在的AI技术,已经出现了智能的状态,尤其是最近的ChatGPT。但坏消息是,它也是一个“黑盒”,如果我们连自己用算法研究出来的AI都不能去解释或理解,我们怎么去理解复杂度是大语言模型上千倍的人脑?现在,几百个神经元信号能够模拟输出输入,控制一些人工的腿或手臂,为残疾人做一些事情,这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如果要把记忆传输给人脑,这就有点像如果现在需要ChatGPT去理解某个东西,它还只能是用自然语言去理解,完全没有能力去修改神经元——就算是修改算法神经元都做不到,更不要说是用人脑传输记忆了。另外,大脑的神经元连接跟每个人后天的训练有很大关系。每个人后天的输出不同,大脑神经元的连接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即便知道了某个大脑神经元的连接机理,也不可能复制到另一个大脑上。而且,人类可能也没必要去复制。因为,我们要思考的是,如果人类在传递信息的时候,用脑机接口的方式,把自己的某个记忆或想法在完全没有任何信息损失的情况下复制给另外一个人,这样做是不是最好的方式。人类用语言来沟通看似很低效,但正是因为语言传递的过程有一定的模糊性,才产生了理解的过程,让每一个人能在理解新的想法时,带入自己的解释,和原来的自我认知产生碰撞,从而产生新的解读,这也正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这是人类用语言传递信息独有的作用。我不认为“通过脑机接口可以把信息复制给别人”是一个好的想法,一是从技术角度看这几乎不可能实现,一是人们通过语言,把别人的信息提炼出来,再放到自己的理解框架里,有了这个过程,才能真正学会一个东西。所以,我认为脑机接口并不是一个好的创业方向。杨泽宇:这部小说让我想起了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他的设想与你相反,他认为未来人类的生育完全靠机器完成,你怎么看?梁建章:我们看两个方面,一个是“生”,一个是“养”。从“生”的角度看,人工子宫的技术是很容易的,如果人类真的想要,就像开发病毒疫苗一样集中所有的生物技术去做这件事情,人工子宫应该很快就能做出来。但是全世界有多少人在做人工子宫的研究?几乎没有。这是因为人工子宫有很大的伦理风险,只要有1%的失败率——可能生出来的孩子,表面上看是正常的,过一阵子就会出现问题,那就会引起很多伦理上的问题。但是长寿肯定会更早一些实现,因为长寿是没有争议的,不要说1%的失败率,只要有1%的成功率,人们都会踊跃尝试。再说到“养”,这也是《美丽新世界》这本书中,大家觉得很恐怖的一件事。在养的问题上,喜欢孩子是人的本能。现在大家觉得养孩子可能有压力,主要是因为孩子出生的前几年的家务和后面的教育负担比较重,但这两个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家务可以靠托儿所和保姆解决,教育负担是现在的教育体制造成的,也可以通过教育改革优化这一问题。除了这两个问题,大多数人其实是喜欢养孩子的。所以,我不太认为人类会走到完全靠社会化养孩子的状态。但是,社会应该为抚养孩子提供更多帮助和支持,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呼吁的事情。一是给生养孩子的人发钱,有了钱就可以雇保姆降低家务负担,中国其实也应该引进外国的优质保姆。另外就是推动教育改革,为家庭减负,让大家找回原本应该有的生育愿望。杨泽宇:《永生之后》这部小说的本质其实是在探讨一个哲学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要实现的终极关怀是什么,如果要让你在“生死区”和“永生区”做选择,你会怎么选?梁建章:如果加入“永生区”不用付出永远不能生育的代价,那肯定选“永生区”,但如果必须用终生放弃生育作为加入“永生区”的条件,这确实很难选择。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和以前的哲学家不太一样的是,我认为,创新是未来社会一个很重要的维度。无论对个体、社会还是国家,创新都是很重要的。另外,创新也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到底什么可以让人觉得享受?我觉得创新是一个比较高级的维度——自己去创造一个东西当然更好,但如果是学习到新的知识,或者是经历一种新的体验,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维度。创新和传承并不矛盾。创新和传承应该放在一起,当人们发现你的创新对社会和他人是有帮助的,就可以把这种创新成果传承下去。创新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基因的创新。基因也是人类传承的一部分,现在这一代人继承的就是祖先传承下来的基因。很多的科技和文化成果,都是靠一代代人传承到现在,人类社会还会继续沿着这个路线走下去。如果创新和传承没有被守住,要么缺乏创新,那就会变成“永生社会”,虽然还是无限的存在,但是社会死气沉沉,没有什么新的东西;要么缺乏传承,那就可能会破坏地球的文明和生态环境。创新和传承应该是永恒不变的价值追求,这一点是对现有的哲学关于生命意义方面比较好的补充。财经智库(微信公号:wyyjj163) 出品财经智库是新闻打造的财经专业智库,整合财经原创多媒体矩阵,依托于上百位国内外顶尖经济学家的智慧成果,针对经济学热点话题,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解读,打造有态度的前沿财经智库。欢迎来稿(投稿邮箱:cehuazu20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