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玩命鸡娃”和“完全躺平”之间,有识家长当然应该选择第三条路
分类: 最新资讯
情书词典
编辑 : 情书大全
发布 : 12-06
阅读 :191
本文共3100字,阅读约需8分钟来源:引光小站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最近网络上有很多“孩子元气”的文章,文里文外的意思就是,不要过早超负荷鸡娃,提前把孩子的成长潜力榨干。然而任何观点在撒向大众之后,都会迎来正反两种极端意见的反驳。两个极端第一个极端是:说得好听,但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不尽早尽全力鸡娃,孩子连高中都考不上,还谈什么成长潜力?另一个极端是:就是应该让孩子完全自由的成长。考不上高中怎么了?只要孩子身心健康,谁说不上高中就一定没有前途?现实世界里的任何事情,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极端主义会抹掉所有细节,把它变成非黑即白的观念之争,对真正解决问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我想说的是,如果大家想做个真能为孩子提供一点帮助的务实家长,显然不应该选择两个极端中的任何一个。我们应该寻找第三条路。 比如,如何既不过度压榨孩子的童年,又能让他较为顺利地考上高中和大学呢?极端主义者会嗤之以鼻,你想啥好事呢?除非生个天才?你看,这又扩展到了一个新的“天才”极端。这样思考问题是很多人的惯性,与这类人交流会感到很累,而且最终你也很难改变他们的想法。所以这篇文章不是写给极端主义者的,也不是写给理想主义者的。这篇文章是写给能接受现实的困境,同时又想于艰难中真正做点什么的家长。如果您是这样有实干精神的有识之士,我们来讨论讨论:拿到一个普通孩子,又不过早压榨她的童年,还想让她顺利考上高中大学?这可能吗?以及具体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方向当然有很多,今天就一点来展开说说吧:做好隐性铺垫尽量“习”得而不要“学”得我们虽然常说“学习”,但“学”和“习”还是非常不一样的。“学”显得比较突兀,通常是突然冒出一个知识点,我们通过读书上课的方式,去学会它。因为很多隐性内容事前没有体会了解,所有这个过程通常会有些障碍。“习”则比较隐性,强调在生活中反复浸润,于不知不觉中帮助孩子把隐性内容都熏透,这样真到了学的时候,就会有一点就会的感觉。绝大多数书本知识,都可以进行长期的隐性先导。关于数学,在书本学习之前,在幼儿期就有大量的实践体会的机会,这方面我们之前说得太多,这里就不重复了。再举一个小例子,历史。这是被初中家长广为诟病的一门需要大量背诵的学科,会占据孩子非常多的时间。但之前曾与一位资深的历史老师多次沟通多,把这定义为一种“背”,是对历史学习大大的误解。真正的学法应该是“基于理解的精确记忆”,记忆是最后的一点努力,但主要在于前面的“基于理解”,且这一部分在新高考改革中的占比越来越大。那如何“基于理解”呢?需要厘清历史事件的逻辑,需要搞清楚历史人物的关系,需要串联历史发展的脉络与规律,这些东西,才是历史学习的核心。但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孩子直到上了初中,对历史课本里的诸多内容是从来没有听过的,就更不要说理清什么历史脉络、逻辑关系了,因此他们的学习,就只能是中空的,最终无奈表现为纯粹的背诵。这是一种因为前期积累严重缺乏而导致的学习变形,不是真正历史学习所应该有的样子。那究竟该如何铺垫前期的基础呢?其实在真正上初中之前,我们有长达十几年的时间,可以做这件事情。从小在亲子共读的时候,其实就可以穿插这些内容,如果大家想让形式更有趣一些、效率更高一些,还可以借助于多维度的辅助工具。比如:把一张地图和历史发展图对应贴在墙上,在读到任何有关历史的人物、事件的时候,都可以展开搜一搜,把对应的时间位置和空间位置用小便利贴标注出来。既然大家都是有识之士,都要带着孩子读点书,那增加这一点小小的补充工作,就立刻可以在原本知识上,增加了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挂钩。如果在小学六年的时间里,可以带着这种意识读书,相当于就同时铺垫了历史和地理两个学科的大量内容。带着这种储备再去初中学地理历史,大家可以脑补一下效果。很多人动不动总是爱把“一点就透”的学习效果,与智商、基因高度关联。动不动就是,你看人家那脑子,学什么就是快,我们脑子笨的就是不行。但所谓一点就透的学习效果,并非只在数学里,或者只在理科里才出现的。在语文里、在历史里、在地理里,也有一些面对复杂冗繁问题,一眼看出关键点的灵光闪现,老师也总会有感叹班里有几个孩子真是好教,说什么都能一下理解。如果数学的一点就透归因于智商,那语文的呢?历史的呢?这些文科也和智商有关吗?我长期教的是数学,当然并不会否认智力的重要性。但我更想说的是,其实“智力发展”和“先天智商”之间,还有一个叫做“长期浸润”的隐形桥梁。具体来讲,那些在数学里一点就透的孩子,除了不可描述的智商以外,他们普遍还有另外一个更加明显的优势。其实他们早就在其他地方,经历过、思考过类似的东西,仅仅是不知道这个知识点叫什么而已,但内部隐性的过程和原理,早在上课之前就体会很深了。在这种基础之下,他们相当于课前就完成了90%的隐性工作,而上课只要学习最后10%的显性表达即可,所以大家当然觉得他们反应快。相反,那些接受速度很慢的孩子,通常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们这辈子就从来没接触过、思考过任何一点和本次课程相关的内容,这节课100%都是全新的,那他学习的速度自然就慢。我估计有家长看到这里,一定又会误解大喊大叫:“你看,还是要超前学吧!”他们以为提前掌握90%的意思,就是先学一遍。所以值得重点强调一下,“隐性铺垫”和“超前学”是完全不同的。这可能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但也最容易混淆的核心概念之一,家长如果分不清楚,会有很大概率给孩子带来灭顶之灾。用例子来解释的话:超前学是从小学一年级,就让孩子跟着初一学生去学中学历史课本、背书、做习题。这显然是一种摧残。而隐性铺垫,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带着他读有趣的历史故事、名人传记、风土人情的时候,就做游戏般的一起去搜索查询,去时间图和地图里去做标签,潜移默化建立空间感和时间感。用抽象图来解释的话:超前学只是提前了学习的时间,但这时候孩子更小,反而更难真正学会,学习困难是变大的。也因此,通常会出现打击学习兴趣,或者理解不了用记忆力代偿等问题。而隐性铺垫,并不把学习进度提前,只是通过提前的细碎累积,把原本学习的大台阶,变成一条平滑的小坡。这样,孩子想上去就轻松得意,甚至根本意识到不到它有什么难度。在各个学科里,类似的隐性铺垫都可以提前很多年。但大家千万不要问:“老师具体用什么方法才能铺垫好?”一旦问了,基本上就离有识之士还有很远的距离。没有一条黄金法则,也没有两条万能方法。铺垫数学当然和铺垫语文不一样,更和铺垫历史有天壤之别。这一切都散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里,只要大家稍微用心学习一下(最简单的,看一看小学初中的课本),了解今后究竟要学什么,然后就是各种奇思妙想着,去生活的各种细节中,顺带着去穿插体会。一两句大方针大原则是不重要的。敏感、坚持而又淡然,最好是家长自己带着趣味去做,才是最终的决胜点。这件事当然不简单,远比“疯狂鸡娃”和“完全躺平”的极端主义做法难多了,更比吐槽一句“一切都还要看基因”难多了。这是真正需要见识和坚持的长期主义者,才愿意选择、才能长久坚持的路,但相信我,这也是对孩子成长毁坏最小、帮助最大的一条路。真正的有识之士,应该选择这条困难的路。并转发给更多人看哦~因为微信公众号改革了推送机制如果不常点开则会晚收到我们的推送我们想产出更有价值的文章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不再失联